春节期间,都市里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千家万户举杯团聚时,他们只能寂寞地呆在厨房里;大年三十,家人等他们吃顿年夜饭,成为多年来的一种奢望。他们就是市区各大酒店里的厨师。
节日里,当我们在酒店品尝美味佳肴时,请别忘了那些在背后为我们默默奉献的大厨们。
炒年糕炒到手“抽筋”
温州新南亚大酒店的两名厨师陈炎鑫、庆将,春节期间成了一对“炒年糕机”,两人平均每天要炒100公斤左右的年糕。因为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历来是春节期间温州市民最喜欢点的一道主食。这道菜,春节期间几乎每桌必点,这可忙坏了陈炎鑫和庆将两位大厨。
新南亚大酒店的炒年糕,以菜子头、红萝卜、腊肉为配料,菜子头寓意彩头,红萝卜象征红红火火,三层腊肉蕴含着浓浓的年味。炒年糕前,陈炎鑫、庆将先将买来的100公斤年糕撕成条,这道程序需要两位厨师带着各自的徒弟花一个小时才能完成。年糕撕好后要蒸,蒸的时候加一些调料。蒸熟后再入锅炒,一锅不得超过7盘,菜子头不能炒得过老,要保持绿色的色泽。年糕炒好后,不可粘锅,要保证色、香、味俱全。
春节期间,新南亚大酒店每天大约有300来桌的客人要点炒年糕,一些客人吃完后往往还要求再来一盘。所以,陈炎鑫和庆将要一直不停地炒。两人站在酒店厨房的3号、4号炉台边,一手持锅、一手持铲,一天要站七八个小时,每天下班回家时,才发现肩膀酸痛异常,戏称自己“炒年糕炒到手抽筋”。
剥龙虾剥掉拇指纹
温州云天楼米兰国际大酒店的厨师张春杰是永嘉县桥下镇人。他是厨房的改刀(配菜)组组长,春节期间没有回过家。
他新婚不久,这个正月是他头一回去岳母家拜年的日子,岳母家与他家是对门,距离才几步路,非常近。按理说应该请假到岳母家表表心意,孝敬孝敬。不过,这个拜年的时间一拖再拖,妻子一催再催,张春杰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活。张春杰的父亲都觉得不好意思,就打电话来“骂”张春杰了。张春杰说:“父亲骂是骂了,其实他心里也是理解我的。妻子也知道厨师这一职业不容易,所以,说归说,其实他们都是支持我的,相信岳母也会理解。”
张春杰是组长,手下有8个人。张春杰说:“我是组长,当组长就得以身作则。”改刀组的主要工作是配菜,菜配好后再交给炉台的厨师去烧。春节期间几乎每桌都要点一份龙虾,所以张春杰这一组人,每天都要处理300只左右的龙虾。他手下一位叫田瑞林的学徒,刚来才几个月,因为整天处理龙虾之类带刺的海鲜,他手上一些手指的指纹都被磨平了。记者看了田瑞林的手,他的两手大拇指指肚都是光光的,上面还有几道刀痕。田瑞林说,因为拇指指纹被磨平了,每天上班,指纹打卡机已经识别不出他了。
张春杰说:“做厨师,忙才会有激情。为了给客人一份满意,我们辛苦一点算什么。厨房里的同事都很团结,大家聚在一起,忙起来时间过得挺快,干活也就不会觉得累。”
盯炉火盯到眼发酸
春节期间,一些市民请亲朋好友来酒店聚餐时,往往会点鱼翅、鲍鱼之类的高档海鲜。相比普通的海鲜,鲍鱼的制作较为复杂。在市区吴桥路温州观松楼大酒店,专做广东小炒和燕翅鲍的广东籍厨师孙扬俭说,干鲍在成品前要用水浸泡一个星期,每天还得换两三次水。干鲍浸泡好后,要和老母鸡、排骨、火腿等佐料一道入锅,慢火熬上8个小时,才能起锅告成。
今年春节,孙扬俭共熬了两大锅鲍鱼,一锅鲍鱼有一百多只,光成本价就要两三万元。熬鲍鱼讲究用文火,火不可熄灭。一旦炉火灭了,鲍汁就会粘底焦掉,几万元一锅的鲍鱼就会毁掉,所以熬鲍鱼关键要盯好炉火。孙扬俭说,春节期间熬鲍鱼时,酒店特地叮嘱他和另外一个厨师一起盯好炉火。因为责任重大,孙扬俭和他的搭档丝毫不敢懈怠,一天8个小时,他们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炉边。谈到盯炉火的感受,孙扬俭说,有时侯盯炉火久了,眼睛都盯得发酸。
孙扬俭做燕翅鲍已有10年,他的妻子和11岁的儿子都在广东。每年过春节,因在酒店里加班无法和亲人团聚,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年来,孙扬俭没有和家人吃上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年夜饭,他说,既然在酒店里当厨师,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连想都不用想。
喊上菜喊到嗓子哑
厨师都没有回家过年的概念,新南亚大酒店的总厨助理姚丹泽,已经连续18年没有回家吃年夜饭了。“接下去的几十年,恐怕还是不能回家吃年夜饭了”,他笑声中带着嘶哑,“也许只有退休后,才能准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
春节期间,新南亚大酒店每天要接待300来桌客人,厨师要比平时早一个小时上班。虽然该酒店不是纯经营餐饮业务,可厨师一天还是要工作10个小时,而且工作量比平时翻了一番。姚丹泽作为总厨助理,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春节加班,厨房里的炒菜声、机器声很响很杂,姚丹泽负责各包厢上菜把关,高峰期一喊就是三四个小时,以致嗓子都喊哑了。他的胸前口袋里插着一把银光闪闪的小汤匙,这就是把关的工具。有时候因为上菜的服务员跑得太快,菜的形状不好看了,姚丹泽就叫住服务员,用这把小汤匙重新摆一下,如果菜的色泽不佳,小汤匙一挥,服务员就得把菜端回厨房,不得上桌。
每天把关看菜,看得姚丹泽都没了胃口,酒店里的山珍海味一点儿也不想吃。他说,只想回家尝尝妻子的手艺,“大年三十深夜,就一个人在厨房里吃点剩菜。虽然酒店里一天到晚看到的都是美食,但是一点胃口也没有,平时最喜欢吃的,还是家里的咸菜和豆腐干。”
配菜料主动减婚假
市区楠溪第一楼(飞霞店)的一位厨师,酒店原本已特批他于腊月廿九回家,赶在牛年正月初六结婚。因为酒店生意特别忙,结果他主动留下来加班,直到正月初二才动身返乡。
该酒店董事长金育林说,这个厨师是来自云南山区哈尼族的周建祥,今年25岁,在厨房改刀组当组长。腊月廿九,周建祥准备启程回家结婚时,发现店里来了很多吃年夜饭的市民,见厨房里人手紧缺,他临时决定干几天再走。就这样,周建祥一直加班到正月初二才动身回家。那几天酒店生意火爆,周建祥这组人员平均每天要配2000盘菜左右。
该酒店厨师长姜卫松说,小周家路途遥远,回去一趟路上需花4天时间。姜卫松还说,小周来酒店工作已经4年了,他的家乡很贫困,老百姓出行靠的是驴车,有些家庭年收入只有几百元钱。“小周在改刀组一个月能拿到两千多元工资,他很珍惜自己这份工作。他加班的事情,老板是后来才知道的。”
蒸海鲜蒸到手变“铁”
2月2日上午,在温州奥林匹克大酒店当厨师的福建籍小伙子雷正碰,正在家里利用一天的假期紧张地相亲。该酒店厨师长朱海说,春节期间酒店里85个厨师全部加班,大家忙得就像在打仗,小雷这天的假期是特批的。
雷正碰的工作岗位在蒸笼房,这活儿可不比别人轻松。朱海说,蒸笼房蒸的都是黄鱼、蟹之类的高档海鲜,小雷在蒸笼房干活,夏天热得像“蒸桑拿”,有时手伸到蒸笼取菜,一不留神就会被蒸汽烫个大包。今年春节,奥林匹克大酒店生意火爆,小雷和另外两个厨师从早到晚平均每天要蒸六七百盘海鲜,忙得够呛。朱海说,小雷在蒸笼房已经干了六七年了,现在他的手皮特别厚,取菜不怕蒸汽烫,是蒸笼房公认的“铁手”。当天上午,记者打通了雷正碰的手机,他乐滋滋地说,女方已经见到了,是个农村姑娘,见面后两人都挺满意的,现在他已准备下午赶回酒店上班。
盼团聚盼到菜变凉
和那些春节期间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厨师相比,在温州五马美食林酒店配冷盘的厨师陶向明,可以称得上是最幸运的一个。
陶向明今年33岁,从业已经有13年,他已经习惯过年不在家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早上,厨房里放碗盘的推车轮子突然坏掉,一车的碗盘,加起来足有50多公斤重,全部压在陶向明的右脚上,右脚背马上红肿起来。虽是这样,他还是没有请假休息。
陶向明所在的冷盘组只有9个人。春节期间,冷盘的需求量特别大,少一个人工作,每桌客人就要多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他戏称“冷盘组一个都不能少”。五马美食林酒店是纯餐饮酒店,春节期间,冷盘组成员每天早上7时30分上班,晚上9时下班,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只能吃上两顿饭,有时忙得只能将就着吃些点心填填肚子。
自陶向明从事餐饮以来,每年春节家人团聚都看不到他。他的父亲说:“今年你又来不了,我们就去你酒店聚一聚吧。”陶向明的父亲于是在五马美食林订了三桌酒,大年初一晚上家人亲友等到9时多,桌上的菜都变凉了,陶向明才终于有空拖着红肿的脚,从厨房一身疲惫地出来。入席后,大家都很高兴,为表歉意,陶向明开始举杯向家人和亲友敬酒。“看到家人以这种方式和我团聚,我心里真的很激动。”陶向明说。
(2009-02-07《温州都市报》/蓝盾 潘德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