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我市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暨“智慧旅游主题年”启动仪式
2014/04/08 00:00

    2月28日, 2014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暨“智慧旅游主题年”温州启动仪式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四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市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旅游局长、各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等全市旅游系统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市委副秘书长赵典霖主持,市委常委、温州市副市长陈浩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温州旅游局局长张纯洁回顾总结了2013年全市旅游工作情况,并就2014年我市旅游重点工作思路进行详细阐述。
    温州市旅游局张纯洁局长作工作报告 :     张局长在总结2013年我市旅游工作中指出,2013年我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75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32%;旅游总收入58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4%;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呈现出五大特点: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市场营销卓有成效、旅游投资效果显现、创新创建颇有成效、服务品质稳步提升。  
    张局长提出要根据当前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抓好三大整合、推进三大试点、培育三大要素、打好三大硬仗。从产业集聚、改革试点、业态培养、招商引资、市场整顿等方面发力,努力打造“老百姓最满意”的休闲旅游业。

2014年全市旅游工作思路
【温旅〔2014〕3号】

    2014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全力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按照建设“一号服务业”的目标要求和“和谐旅游•服务民生”的发展理念,努力再创温州旅游体制机制新优势,开创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局面,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全市赶超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期目标:全年接待入境游客80.15万人次,旅游创汇4.4亿美元,与2013年同比分别增长8%、5%;接待国内游客6357.95万人次,旅游收入639.84亿元,旅游业总收入667.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5%、14.55%。
    重点工作:
    (一)全域谋划重点布局,打造旅游发展大舞台
    以规划为先导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抓住雁楠公路开通和编制实施《雁荡山——楠溪江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机遇,深化雁荡山和楠溪江旅游景区合作,实现线路、市场、品牌、政策、服务一体化,打造国内外一流的山水组合型大景区。进一步实施《温州西部(飞云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发展规划》,推动沿飞云湖旅游产业集聚,争取创建飞云湖国家公园。贯彻《温州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洞头——南麂岛和沿海旅游资源一体化工作,助推温州滨海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开发苍南50公里滨海风情自驾线。编制《温州都市区重点旅游休闲区块提升规划》,加快城市旅游化和街区景区化改造,形成瓯江两岸夜温州、印象南塘、女人街(五马街)等“时尚温州”旅游消费热点区块。
    进一步探索温州模式下的旅游创新之路。坚持敢为人先和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改革步伐。总结率先在全国建立旅游功能区的实践经验,推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把雁荡山、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平阳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泰顺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功能区建设成为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的典范。旅游功能区年投资额、旅客接待量和经济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推进洞头省级旅游改革试点,建设县域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景区(点)创建为抓手,丰富旅游产品。加快楠溪江、洞头、百丈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步伐,启动泽雅、永昌堡、印象南塘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继续实施到2015年完成20个以上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工程,使我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加大跨业合作力度,推进涉旅产业大融合
    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创建“十百千”工程的任务要求,联合市农办、林业局、商务局、文广新局等部门完成13个历史文化村落、22个乡村休闲观光园、40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3个自助旅游营地驿站、21个文化艺术参观点、25个智慧旅游体验点、27家特色旅游购物场所、33家乡村旅游客栈、33家星级特色餐馆、28家星级酒吧茶楼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年度创建任务,并筛选部分最佳单位予以资金奖励。
    坚持社会化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与农林渔业融合发展,创建旅游风情小镇、旅游特色村,做好旅游扶贫和帮助农民致富的文章。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辟工业旅游和非公党建等特色考察旅游。继续在餐饮美食、酒吧茶楼、工艺美术、旅游商品、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行业内打造一批旅游休闲特色产品。
    不断形成新型旅游消费业态,促进旅游衍生经济发展。发挥旅游业龙头作用,带动游艇、房车、户外用品等一批旅游休闲装备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开发一批带有温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礼品,举办2014温州旅游商品(纪念品)大赛。引导社会化、市场化办会办展,培育会展经济。举办2014中国(温州)户外旅游用品展览会、时尚消费博览会旅游体验展等20个以上涉旅节会。配合省里在温举办浙江山水旅游节。
    (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助推硬件设施大改善
    抓好旅游招商引资“一号工程”。2014年旅游招商工作实现“五十百”目标,即组织5次以上旅游项目招商活动、引进旅游项目10个以上、纯旅项目协议引资100亿元以上。切实帮助做好招商项目落地工作,会同所在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项目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2014年全市各地旅游项目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大力推动泰顺廊桥-氡泉和文成天顶湖申报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特别要加快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海洋旅游等纯旅项目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促使旅游目的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深化智慧旅游试点,引导电子商务大发展
    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利用好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和浙江省政府将温州智慧城市建设确定为智慧旅游主题试点的机遇,着力提高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建成市旅游信息管控中心,提高旅游公共场所信息化运用水平。强化旅游景点、饭店、旅行社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实际运行能力。形成融旅游网站、智能手机、触摸屏终端、WAP等于一体的温州旅游新媒体集群。继续做好智慧旅游体验点创建,扩大WIFI覆盖区域。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整合政府、通信运营商、电子商务行业网站、旅游企业等相关资源,力争建成辐射全市的专业型、综合性、实体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宣传推广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温州旅游淘宝馆、淘宝旗舰店,在温州旅游官方网站开设电子商务专区,为旅游企业建立网上网下互动经营模式,帮助旅游企业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无缝衔接。落实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激励旅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建立专门电商机构,培训“旅游网商大军”,确保我市旅游电子商务业务较快增长,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组织开展“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主题活动。办好第七届中国(温州)网络旅游节和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及其全国性相关产业报告的发布。
    (五)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努力拓展客源大市场
    有效拓展客源市场。围绕国际航线、高铁沿线和重点目标客源市场做好宣传促销。巩固浙、闽、苏、沪、粤等重点市场,拓展湘鄂皖、晋鲁豫、京津冀等中远程市场,发展台港澳入境市场和韩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际客源市场。在韩国、台湾等举办温州旅游专场推介活动。抓好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营销,策划微博、微信、微电影系列宣传,打造一系列温州元素旅游营销新载体。大力度塑造“诗画山水•传奇温州”旅游形象,力推“魅力山江海”、“激情夜温州”、“五彩瓯之南”产品和线路,同时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山水雁楠——中国最美山水型组合景区之旅”、“中华第一高瀑——百丈漈”、“寻趣温州自驾游”、“温商子女故乡寻根之旅”等年度具体产品、亮点景区和特色线路专题形象宣传。
    有效扩大旅游消费。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做大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通过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举办各类旅游活动,拉动消费。发放千万旅游优惠券,实施银行卡和市民卡刷卡优惠等促销活动。指导酒店开展惠民消费活动,帮扶星级酒店提振消费。
    有效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旅游要素培育,有序发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发挥温州旅游(台湾)宣传推广中心作用,将温州发展成为我国对台旅游的中心城市,主导大海西旅游经济体的形成。争取我市列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努力培育中外会展会奖旅游,不断开辟新的旅游消费领域。加强与境外旅游组织的工作接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或国内旅游交流活动。广泛参与长三角、海西区、珠三角和活力浙东南、缤纷金丽温等区域旅游合作,相互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完善在外温州商会旅游办事处运行机制,增设在外温州商会旅游办事处。借助海外温州同乡会等资源,尝试设立旅游联络处。
    (六)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品质大提升
    进一步引导市场主体转型。鼓励旅行社加快业务转型,发展定制式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引导旅游饭店转型,加快在建综合型高星级酒店的建设和投入使用,重视发展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和绿色饭店,吸引更多的旅业集团和世界品牌进驻我市。推动旅游景区经营模式转型,提高自主经营和综合服务能力,实行A级旅游景区接待环境和管理服务考核公示制。
    进一步提高就业者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旅游行业培训机制。依靠旅游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或高学历培训。强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发展专家库。开展多层次的从业人员岗位练兵和技能比赛。
    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切实改变作风,抓好旅游部门现代化建设和行风建设,深化“五型”机关和文明机关创建。加大力度宣贯《旅游法》,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完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活动,引导旅行行业规范经营,提高游客满意度。引导游客文明出游、生态消费,认真做好旅游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公益旅游,争取有更多的旅游休闲场所向公众和游客免费开放。继续试行旅游体验师和义工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