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社区食堂“跨界”私房菜馆?
2014/01/09 00:00

需要提前预订 享受包厢服务 最贵八千一桌


    近年来,“居家养老”是一个屡被提及的概念,它是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除了提供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开办社区食堂也是其中一项便民措施。
    对于社区食堂,政府部门在开办审批等环节提供诸多便利,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可是,最近有市民向本报投诉,披着“公益”外套的社区食堂,竟然开起了私房菜馆……
    社区食堂开成了私房菜馆?
    近日,鹿城区滨江街道青园社区居民陈女士(化名)向记者反映,自己所在社区原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区食堂目前已经演变成了私房菜馆。
    “社区食堂是为老年人或者全体社区居民服务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不用自己去买菜就能吃到放心的菜肴。2013年夏天,这里装修过后就变成私房菜馆了,名称还叫社区食堂,实际上跟社区食堂已经不是一回事了。”陈女士说。
    改成私房菜馆的社区食堂,晚上经常营业到很晚,“有时开到十点多,客人进进出出,闹哄哄,我们住小区里的被吵得受不了”。
    陈女士说,不仅有噪音还有排污问题,“排污管整个很脏、很臭,烟都从地上冒出来,我们从旁边路过,气味很重。”
    据该居民反映,改成私房菜馆,社区里的老人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吃饭了,“来这私房菜馆吃饭的大多是外面的食客,生意很好,社区的老人活动室也被改成包厢了。”
    为核实情况,上月30日中午,记者来到了这家社区食堂。记者看到,食堂的门面是两扇对开的圆形玻璃门,上方有硕大的“青园社区食堂”字样,室内装修颇有古色古香的意味。临近午饭时间,里面没有就餐的老人。
    餐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基本上以“排菜”为主,食客只要告诉他们就餐人数、费用标准,他们给排出菜单。
    据说因为总共只有7个包厢,因此还挺抢手。餐馆负责人说:“你要预订。我们是社区食堂,没有备货,排好了菜再去买菜。晚上的,差不多都订满了,就剩一桌了。”
    当天晚上六点,记者再次来到了这家“社区食堂”,此时一楼的几个包厢已经坐满客人,服务员将记者带到对面楼房二楼的“老人活动室”。这个“活动室”一部分也被开辟成了包厢。
    该“社区食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食堂排菜价格最贵的可排到八千元/桌,但是没有发票。
    私房菜馆是否侵占公共资源?
    陈女士认为,以社区食堂名义开私房菜,享受审批便利之余还侵占了政府和社区资源。
    为此,记者就社区食堂开办之初,在审批流程上同正规餐饮企业的区别,赴鹿城区行政审批中心进行了解。
    鹿城区卫生局审批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社区食堂没有强制要求做“环评”以及办理《排污许可证》,即对非盈利的食堂,《排污许可证》可办可不办,但社区食堂从业人员需要有《健康证》。
    鹿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食堂和普通餐饮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在现场检查的时候,对普通餐饮店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点。”
    在鹿城区工商分局,审批科工作人员说:“以盈利为目的的餐饮企业要办《营业执照》,像社区食堂就不需要。”
    显然,4个监管部门给出的答案是,社区食堂就审批程序来说,相对于普通餐饮店更简便。
    那么,这是否就是社区食堂“变身”无证照私房菜馆的原因呢?
    社区食堂“跨界”有啥苦衷?
    1月3日,记者就前期了解到的情况采访了滨江街道青园社区主任王林。
    王林说,青园社区的社区食堂并非如居民所说的被私房菜馆取代,而是将价位相对低廉的快餐区域缩小了经营场地,另外开辟相对高档的酒席区域。
    他带记者来到居民所指的私房菜馆(即王林所说的“酒席区域”)西面一隅,门口也有“社区食堂”牌匾,但就餐区域只有10余平方米。墙上有鹿城区食药监局颁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证件。
    快餐区主要提供饭摊式的打菜服务,也为小区内居民提供送菜上门服务。记者看了墙上的价格表,菜目虽然不多,但价格较为实惠。
    快餐区与酒席区共用一个厨房,穿过厨房即是记者前期暗访所看到的包厢和门面。对于居民反映的油烟污染问题,王林表示将会着手解决。
    王林说,建于2011年10月的“青园社区食堂”最初是为社区内的居民、特别是老人提供快餐服务,零利润的纯公益经营获得居民好评。由社区食堂、社区老人活动室、疗养室等构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
    但是,为什么两年之后,这个社区食堂会从颇受好评的“公益食堂”变成被人诟病的“私房菜馆”呢?王林对这“变味”的“跨界”流露出的是无奈。
    王林说,政府有针对整个居家养老环节的补助,这笔钱分到社区食堂则少之又少,食堂运营资金只能依靠自筹,他说:“经营总归是要人力和原料成本,零利润或微利润的纯公益没有经费支持,就很难做下去。当时虽有一些志愿者或宗教团体过来帮忙,但那也只能是短期的,时间一长,经营就陷入了困境”。
    王林说,目前的“青园社区食堂”由社区内一业主委会员成员承包经营,“来吃饭的基本上都是本社区居民,因为价格不高,居民有个生日宴请、朋友聚会、红白喜事都可以在社区食堂招待。”
    王林说,外包的食堂场地是社区物业配套用房,“想让经营者在略微赢利之余支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他给记者出示了重阳节期间的社区老人会餐等活动照片:“现在,很多老人活动经费都是由食堂里支出的”。
    记者问及食堂账务与社区是否有联系,王林说,食堂独立经营,社区不参与。
而对于目前这样的经营模式,到底还算不算公益行为,王林没能给出明确的说法。
    鹿城区滨江街道驻居干部蔡后仁认为,青园社区食堂的经营方式是一种探索,是为了让“居家养老”能够继续做下去。

2014-01-08摘自《温州晚报》/麻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