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古老的楠溪婚俗
2010/05/17 00:00


欢欢喜喜拜高堂 资料图片


婚礼中的定位,动作类似于舞蹈,现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格盒,用于送扎实时盛装礼品的器皿,也叫“揭盛”。
 
 古盘,婚礼中用于祭拜的礼器。
 
六盒,装聘礼的器皿,装六样礼物送到女家。


    习俗
    一进入五月,大街小巷喜庆的鞭炮便此起彼伏,一对对新人将携手从此开始人生崭新的历程。婚姻,无疑是人生中的大事,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与幸福。楠溪村民的祖先也深知这个理儿,因而对男婚女嫁一直十分重视,不但仪式热烈隆重,而且有着非常繁琐的礼仪。
    说合
   “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媒难成亲”。这是流传于永嘉民间的一句俗话。在封建时代,男女青年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此,《诗经》《伐柯》中有这样的诗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说的是娶妻必须通过媒人,就如砍斧柄必须要有斧头一般。后来人们称人做媒叫“伐柯”、“作伐”,大抵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楠溪江流域,村落星罗棋布,民风纯朴。村民几乎都是世代族居的,各村族姓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定:同姓族之间不可通婚。因此,年轻人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要到异地他乡去物色对象。然而,过去村与村之间,交通不便,大家又都忙于农事,彼此之间的交往很少,于是催生了媒人——这个不知始于何时的古老职业。她们大多为中老年女性,能说会道。平时,她们喜欢有事没事就在各村中走动,为人牵牵线,搭搭桥,借此增加一点收入,还可以打打牙祭,让久旱的肠胃滋润一下。
    为此,媒人们可是殚精竭虑,非常富有职业精神的到处寻找、琢磨。一旦排摸到合适的对象,哪怕没有任何委托,也会非常积极地颠着小脚上门,很热心地说媒:“那个姑娘啊,生得面白唇红,又省勤(节约勤劳)。农活、针线、下厨……粗的细的没有一样拿不起的。这样的缘头真是点灯笼也找不到哦。”她又到女方说:这个嬉儿壮实,村中没人不称赞的,做媒的将门槛都踏破了,他总是不中意呢。她们还会对男女双方的家庭情况也锦上添花地作一番娓娓动听的介绍。就是非常一般的家庭,也会被她们说得让人怦然心动。
    一旦双方认可了,媒人就乐呵呵地将女孩的年庚(生辰八字)拿给男方,进行合婚,也有女方向男方索要年庚的,这叫“互合”。为图个吉利,年庚一律装在红信封里,封面上写着“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大吉”等字样。家长把两个孩子的年庚合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用红纸包好,拿抹布擦去尘垢,虔诚地置于灶头。用一个碗(与稳谐音)压着,放三到五天不等,心里默默地为两个孩子祈祷祝福。这期间,双方家中的人、禽、兽都必须平平安安,连盘碗都不能碎掉一个,否则会被认为不吉。为求更加慎重起见,有的人家还要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年庚,测算有否相冲相克;有的人家还要到庙中问卜呢!倘若不宜,男方要将女孩的年庚用二尺许适合做鞋的布料包好,托媒人客客气气地送还对方,婚事自然也就搁浅了。反之,就是合婚通过。
     送扎实
     合婚的一切程序一旦顺利通过,媒人就又闲不住了。先安排彼此照个面,要是双方觉得还理想,就进行订婚,也就是楠溪人说的“送扎实”。男方请人选好日子,用揭盛(有的地方叫“二格盒”)一格装一刀五斤许的双连肉,另一格装黄鱼一对,仍然由媒人陪着送到女方家中。
     送扎实这一天,姑娘要早早地起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盼望着客人早点来。
     太阳渐渐地升高,门口传来“汪汪汪”的几声犬吠,新客到了。母亲喊女儿给客人泡茶、端水果。“哦!”姑娘答应着,头也不抬一下,忸怩着过来,羞羞地用眼角瞟了自己未来的男人一下,然后闪电般地收回秋波,脸颊顿时飞起两朵红云。抱着孩子的中青年妇女和老太婆们,掩在窗外偷窥着,窃窃私语着,吃吃地轻笑着……
     姑娘害羞地从后门一溜烟儿跑了出去,姐妹们便扯着她调笑,拿她开心。姑娘红着脸但笑不语。然后会悄悄溜回来,躲在后门一边帮母亲杀鸡宰鸭,准备宴请客人,一边还要去邀请亲友邻里过来陪客呢。
     发帖
     送过扎实,再经发帖,婚事才算正式定下来。媒人今天到男家,明天去女家,从中协调,最终为他们定下财礼银,即男方聘礼(其数目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除给女方一定的银钱作为置办嫁妆的费用外,男方还要准备三至四担印着美丽花纹的白米饼(有的地方不用饼而用两三百条糖糕的),一百多斤猪肉。为表郑重,这些东西都要盛在祥篮里,并用专门送礼的六盒装六样(一对鱼、一副猪心、一个猪肚、雌雄鸡各一、猪蹄、鱼胶各若干),请人一道挑将过去。
    女方并不白吃男家的,必须给男方回送糖果花生、鞋袜衣帽及一筒景德镇的上好瓷碗,还要将收到的米饼(糖糕)转送给亲友邻里,有人幽默地称之为“粘牙食”。因为姑娘出嫁时,接受馈赠的亲友必须回送姑娘红枣饼干、毛巾棉胎,抑或被单之类的礼物。收到米饼(糖糕)越多,礼就要还得越重。
    接下来,女方开始忙着准备嫁妆。嫁妆的档次很不一样,有上间面、间里面、三杠红及七样家生等四个等级。并在升、斗、枸桶、五升桶用来计量的圆木家生侧面分别用墨写上“官升”、“公平”、“平桶”、“半方”等字样,在其底部写郡名与遣适字样。郡名即姓氏过去的所属地,遣适是出嫁的意思,有遣适名门之说。比如汪姓,就得写上“平阳,遣适”。
    中国人一向重礼仪,楠溪江流域的人们也不例外。嫁妆不但要比等级比杠数,还要比重量。到了迎娶日,每杠嫁妆上都贴着红双喜,用红线系着松柏——这是一种无声的祝福。柜子里满装五谷杂粮和糖果,对此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境不好,女儿出嫁时犯了难——自己的温饱都没彻底解决,哪有余粮装柜子呢?要是空着,这些生龙活虎的后生抬起来还不是脚下生风,快步如飞?这样不但让他们讥笑,还会给旁观者议论。人活一张皮,面子不能不要。在无奈之下,有人急中生智为其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乘着夜色,悄悄地用麻袋装了石头、沙子塞到柜子里,然后在关严的柜门上加一把大锁,便万事大吉了,只是苦了抬柜子的青年喽。
    迎娶
    男方送日(婚娶日)后,婚期很快到了。无论男方是贫民还是殷实人家,都要请一位见多识广又善于应付场面者做当家人,俗称“掌轿先生”,让他具体负责全部的迎娶事宜。
    娶亲日,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女家,经过当家人的调解协商,双方尚存的小分歧没有了。大家欢欢喜喜地入席,高高兴兴地喝酒吃肉。女方主人(姑娘的父亲或兄弟)端着一杯满满的酒,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谢,从首桌开始,逐桌敬过来。他嘴里说着:“淡酒,淡酒,请大家给面子,多喝一杯哦!”态度甚是谦恭。他刚刚落座,掌轿先生站了起来,从末桌依次向上敬酒,嘴里说:“良红良红!”意思是说好酒好酒,其中难免有奉承的意味。
    酒足饭饱之后,当家人理清了结蔬银,但是在付六局(为姑娘做嫁妆的裁缝匠、方木匠、圆木匠、漆匠、铜匠和锡匠称为六局)利市钱时,得费些时间与唇舌。因为每一工匠都会要当家人升(追加利市钱)的。当家人呢,赔着笑脸,从容地应付着。一次、两次、三次……升的次数与每次追加的利市数量各有不同,工匠们也很会察言观色,拿捏分寸,总能适可而止。
    这时,新娘已戴上凤冠,穿好蟒服,正在进行着哭嫁前的感情酝酿。当找到了感觉,就哭了起来,哭自己的身世,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哭离别的不舍。哭到动人处,听得人眼睛湿润,心里也不好受起来。母亲、姐妹、六亲女客都会陪着她哭。据说哭能退轿神,会给新娘带来吉祥的,而且哭得越热闹越好。
 起轿时,新娘兄弟拉住轿杠,进前三次,退后三次,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放行,称之为“留轿”。有的地方,姑娘得向兄弟下跪,由兄弟抱着上轿。
    随着鞭炮鼓乐声,两个少年背着一对高灯走在轿前,还有两位声望高、子孙多的利市婆随行,并由她们向花轿撒染成红色的米。富裕人家,更有数十孩童手执红绿小旗伴送。一路上,抬的抬,挑的挑,彩旗飘飘,鞭炮齐鸣,乐曲高奏,端的热闹非凡。
    婚礼
    花轿一到,男方大开中门,烧起火盆,鼓乐声,鞭炮声震耳欲聋。中堂围着锦帷的八仙桌上摆设着古盘锡器,到处张灯结彩,洞房的窗户上贴着大红双喜,所有柱子上贴着诸如“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之类的喜联。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学士帽(也有帽插宫花的),早早地迎在门口了。轿子一直抬到道坦中堂前的七条椽前停下来,随着轿门缓缓打开,两位利市婆分站两旁,手执插着一剪一尺和一面小圆镜的米筛(以之代日月掌扇),遮在新娘额前,扶其出轿。一对童男童女为新娘和在场的人送来汤圆,祝愿大家结缘。
    按照风俗习惯,一利市公将装着草席的红布袋稔熟地铺到了新娘面前的地上,新人的鞋底刚刚踏上布袋,另一利市公就马上将自己背着的红布袋铺到前一布袋的前面。新娘新郎缓缓前行,两位利市公交替着在新人前面铺布袋,直至洞房,这叫“传袋”(音同代),意蕴新人子孙昌盛,永远相传。
    新人踏过红毡毯(红布袋),见过千里眼(米筛)。利市婆才打开果盘,将里面的花生、桔子、百子糕等糖果像天女散花般地纷纷撒到地上,让围观的孩子们哄抢,祝愿新人大吉大利,子孙满堂,进一步渲染了婚庆欢乐的祥和氛围。
    现在,新人已双双坐到了床杠(沿)上,新娘低着头,新郎揭下她的红盖头,轻轻拉过她的一方衣角,坐上去,叫做“坐衣角”。意蕴今后夫唱妇随,和睦共处。先是男左女右,然后调换位置,象征性地坐一下,就坐到了餐桌前。面对满桌丰盛的酒菜,利市婆为他们各自斟上一小杯酒,姑娘依旧羞涩地低着头,端起杯子却不喝,新郎喝半杯。利市婆交换了彼此酒杯,给新郎剩下的半杯酒满上后,在双连肉上一点说:“福寿双全。”新郎端起酒一口气喝干,新娘依然不喝。利市婆点点汤圆说:“夫妻结缘,结缘!”新郎象征性地吃一个。然后,利市婆往黄鱼上轻轻一戳说:“年年有余,子孙满堂!”新郎吃一点,新娘仍旧不动筷。
    喝了交杯酒,吃过和同饭,新郎新娘在喜娘等人的簇拥下,双双来到中堂,在赞礼师高唱声中,新人拜过天地、高堂,又经过对拜。大户人家还要进行筵前定位。在《小古场》的乐曲声中,喜娘一左一右地表演开门、掀帘、钉钉、掸尘、挂画、缚丝、披椅披、分筷、敬酒、关门及见礼等动作,新娘含羞作答。她们轻移莲步,水袖飘飘,尽展妩媚之态,这叫“坐筵”。婆婆将钥匙交给儿媳,表示从此由她当家作主。第二天中午,新娘定位,称为“出间”,其动作类似坐筵中喜娘跳的舞蹈。在古代,这一带凡结婚人家,均需按当地风俗,依长辈亲属、新郎、新娘、伴娘等的位置,经过跳舞来邀请入席,这一仪式称“定位”。说起“定位”,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王莽在位时,刘秀曾逃难至楠溪,被一浣衣姑娘所救。即帝位后,他为报答村姑的救命之恩,认其为御妹,并赐她出嫁礼仪和皇家一般,于是楠溪新娘有了享受日月掌扇的殊荣,皇家的婚俗定位也就传到了永嘉楠溪,并一直被传承了下来。现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位一结束,大家便各就各位。头天晚上,新娘坐头桌首位,同桌的有喜娘、利市婆、小姓妈(村中从外地娶进的别姓人家的妻子),还有女眷,但新娘是只坐不吃的。新郎满面春风地向客人逐桌敬酒。到了第二天中餐,首桌头位得让前来会亲的女方娘舅坐,新娘只能坐在末桌末位,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但可以与大伙儿一样享受各种食物。席间,新人要双双地逐桌敬酒,表示对大家的谢意,也将婚宴推向了高潮。
    宾客用过酒饭,纷纷散去,只有少数男方亲友乘着酒兴,去闹洞房。新人给他们抬茶,若称呼不对,抑或二人没有异口同声,就得罚香烟、花生、柑桔之类的东西。末了,新娘还要将每人的茶杯一一收回去。
    新婚夫妇入寝前,还有个“撒帐”的习俗。喜娘放下锦帐,利市翁端着茶盘,一边撒米撒茶叶,一边口里说着:“鸳鸯福禄、龙凤呈祥、丁财兴旺、富贵双全”等吉利话。然后,利市翁等人退出,小姓妈帮新娘脱去蟒服,卸下珠冠,并将凤冠放在米升上,谓之“升冠”(与升官谐音),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升官发财。
    古老而丰富多彩的楠溪婚俗如今已被尘封在岁月深处,摈弃其中的迷信色彩,在繁琐的程式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时代淳朴的风土民情、对新人美好的祝愿仍然让我们回味不已。


 2010-05-16 摘自《温州日报》/汪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