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过年咱们捣糖糕去
2010/02/22 00:00


    在儿时的记忆中捣糖糕,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儿,浓浓的年味、香甜的气息、喧闹的人群……年前,母亲来电问我是否有时间送她去乐清慎海牛鼻洞村捣糖糕,我欣然答应,一路上激起了许多甜蜜的记忆。
    儿时的香甜记忆
    捣糖糕,其实就是捣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可能是乐清人希望在年年高的同时,更要有糖一样的甜味儿,故而管年糕叫糖糕,这样的叫法大概也只有乐清这一带。每年春节临近时,家家户户都会捣糖糕,祈福来年,这是一大美好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每年寒假,学校里就会搭起锅炉,教室里摆上 “番薯晾”(这是乐清方言,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用来晾东西的竹排),校园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糖糕加工厂。随后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会来捣糖糕。一般都有十多天的时间,那也是寒假里最让人愉快的事。我们天天泡在学校里,有好多同学与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玩饿了就随便扯上点刚刚出产的热乎乎的糖糕来填肚子,可以从早上来玩到傍晚他们收了工,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第二天又是一大早就来了,绝对比上学时要勤快多了。
    周日那天,我有点兴奋,一早就开车去了母亲那里,帮母亲收拾停当,就迫不及待地向牛鼻洞出发了。捣糖糕是需要抬、搬、晾等一系列的事儿,总是需要几个帮手才行的,所以母亲当队长,我、姐姐、外甥与侄女一同前往。一路上,我总是不断地诉说着自己关于捣糖糕的记忆片段,母亲与姐姐时不时帮我纠正和补充一下。可是没有想到,十六岁的外甥与五岁的侄女,却渐入梦乡。
    半小时后,我们就到达了牛鼻洞捣糖糕的地方。那是一幢刚刚竣工连门窗都还没有安装的五层民宅,捣糖糕的流水线就搭建在一楼,场面很是热闹。从门口到里屋排起了长长箩筐队,在边上等候的人,都是三五成群的在拉家常,给轰隆隆的机器声,掺杂了几分热闹,偶尔听到几声高喊的声音。
    看糖糕新鲜出炉
    捣糖糕第一道工序是浸米,浸米所需的时间一般是七天左右,在自家完成的,到了场子就是碾粉。在碾机的边上已有十几对箩筐了,井然有序排列着,我们就把自己的箩筐接了上去。母亲随即就融入到她们的家常中去了。碾粉师傅熟练地将一箩一箩的米,很快地变成了一箩箩粉。每完成一箩筐的米,后面的箩筐就会依次地往前挪动一个位,可是拉家常还是在拉家常,箩筐像自己会动似的。
    米碾成粉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排队,也是两箩一列。新队伍依旧是原先的次序,从碾机排列到灶台,依旧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在米粉上灶台炊蒸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和粉,这绝对是一门“真功夫”的经验活。和粉师傅在粉主人的帮助下,把一箩筐米粉抬上五十来公分高的小石台上,只见他双手抓起米粉,随手一捏,然后插入粉里轻轻一拨,挖出个粉坑,弯腰、舀水、倒入粉坑,再和好粉,装入蒸笼,一气呵成。我不觉惊叹,他的手完全超越了任何所谓的精密仪器,这水与粉的比例,恰到好处。
    和好粉之后,进入炊蒸流程。炊蒸的灶台是由一块长约二米,宽一米左右的石板临时搭建的。灶台边上安着大锅炉。那位炊蒸师傅很是有趣,一手拿着一支二三十厘米长的竹片,时不时地在蒸笼里捋动米粉,借此掌握火侯,远看过去,他好像在跳着什么舞蹈似的。当米粉蒸熟的时候,他都会用手轻敲一下和粉师傅,没有言语;他们就会同时发力,他启了灶台上蒸熟了的蒸笼,和粉师傅立马将新装满的蒸笼放到蒸气灶眼上;他接着舞蹈,和粉师傅接着和粉装笼,默契、迅速。此时,升腾在空中的蒸气,烟雾般地迷漫开,将两位师傅萦绕起来,让人有沐仙境之感。
    大伙一起来造型
    糖糕出炉后的工序就是造型了。由于现在生产机械化后,这道程序基本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规程,没有什么技术可言的,人人都能胜任。操作的人只要将刚熟的糖糕,按着机器的速度,慢慢地弄到机器里就行了。在机器的出口已经安装了一个转轮切刀,能均匀地完成切割,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手工用刀来切了。这里有个小技巧还是要注意一下的,第一次成型的糖糕不可直接去晾干,要重新回碾一次,二次碾压会使糖糕变得细腻、精滑,你也可以借此发挥想象,DIY自己想要的各式造型。。
    刚做了的糖糕是很粘的,若不快速将其分开晾干,就前功尽弃了,糖糕就会变成糕团的。随行同来的人,就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了。在传输带下口用竹箕接住糖糕,迅速地将其运送到“番薯晾”上,其他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糖糕分开,晾好。等干了,就可以收好回家。
    等待糖糕晾干的时间,是大家分享喜悦和祝福的时候。糖糕主人会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红糖与白糖,邀请边上所有的人来品尝他的糖糕。那包有红白糖馅儿热气腾腾的糖糕,其美味是无法言传的,只有在那一刻,亲自到现场吃一口,你才能品尝出其中那甜甜的喜悦和浓浓的祝福。
    等到我的米变成了年糕已经是近五个小时之后了。在我准备回家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二段箩筐长队依然那么长,好像一箩未少,也一箩未多;那三五成群在拉家常的依然还在拉着家常……


  2010-02-22 摘自《温州日报》/ 叶傲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