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车勇士昨天打破沉默
本想一走了之但觉愧对关注
▲砸坏了的“英雄自行车”已无法使用,成了小亮的“收藏”。
茛事发当日的视频截图。 制图/瓯龙
2009年岁末,温州街头单车勇士抡车砸倒劫匪、众人合力擒住歹徒的视频,在全国引起震动,引来一片赞誉。但是,视频里的主人公——抡车勇士事后却始终没有现身,为表彰勇士的见义勇为行为,市公安局政工宣传部门也积极协调鹿城公安分局政工等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寻找勇士线索,准备为其申报奖励。
但是,勇士依然不肯现身。是淡然还是胆怯?或有其他不可说的苦衷?一些流言也渐渐甚嚣尘上。
一直默默关注各种声音的抡车勇士郭小亮,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终于打破沉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关于“隐身”
“我是一名普通务工者,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郭小亮是市区新南亚大酒店的一名普通员工。
2009年12月19日清晨,因为起得晚了点,平时上班不骑车的小亮特地将自行车骑了出来。在东游路口,听到一名女士被飞车抢夺的呼喊,他没有想太多,只想“截住歹徒,不让他们逃脱”,于是迅速提起自行车,将经过身侧的歹徒连人带摩托砸倒在地。在酒店保安和面馆伙计的帮助下,两名歹徒被擒住一人。因为急着上班,小亮没有逗留,将包还给女士后,就走了。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件小事,到现在我都没跟父母说过这件事。但是没想到视频被人放到网上,引起这么大的轰动。”郭小亮说,他当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我出名了”,而是“如果被人找到,平静的生活将被打破,而且有被报复的危险”。
郭小亮,1979年出生,2001年来温州,2003年就在酒店工作。作为一名河南籍的外来务工青年,父母在农村,妻子和孩子都要他来养活,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他而言来之不易。面对各地蜂拥而至的媒体,其实每天小亮都看在眼里,但是他选择了缄默。
关于“谎言”
“同事们很尊重我,帮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心想过平静生活的小亮,在被酒店同事通过视频认出来后,跑到了酒店经理那儿,希望不要将他的身份暴露。
但是如何应对舆论的关心呢?见义勇为是一件好事,勇士不愿现身总是遗憾的。小亮和同事们说:“谁来找我,就说我回老家过年了。希望他们记住这件事,不要过于关注我这个人。我很普通。”
尽管有些同事觉得小亮的想法有些“过度敏感”甚至是“胆小”,但是大家还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于是一起帮助小亮编织了这个善意的谎言。
其实从事发到现在,郭小亮一直都在新南亚正常上班。
关于“正义”
“英雄这个词太大,我只想阻止他们,事后甚至会害怕”
网络上,网友们对小亮敏捷的反应和动作特别称道。小亮说,虽然砸车时并未细想,但这也不完全是本能反应。
“我曾经无数次在脑海里想像过,如果遇见抢夺者或小偷,该怎么办。”
1991年,小亮还在读初一,当时他的父母做点小生意,家境还可以。有一次,他父亲带着6000元现金,推着自行车去做生意的途中,遭遇抢夺。“6000元是我们家的全部积蓄,那次父母受到很大打击。后来几年就在家里务农为主了。”
这次事件在小亮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来温州后,他和妻子也多次遭遇飞车抢夺或扒手。“对这些歹徒,我经常想,如果再遇见,一定要想办法抓住他们。”
其实郭小亮抓贼并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在市区黎明西路听到有人喊“偷自行车”,他也是没多想就冲了上去,和几位热心市
民一起,将小偷追到一条死胡同里抓住。
那次他同样没留名就走了。“事后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小偷身上有刀怎么办?”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不会想这些的。所以大家说我是英雄、勇士,我真觉得我不是。”
关于“责任”
“即使是劫匪,若将他们砸成重伤,我内心也会不安”
但是,尽管多次遭遇歹徒,善良的小亮却说,自己并不对他们“恨之入骨”。
“如果大家生活都富裕,会选择去犯罪的人毕竟很少。”当小亮将劫匪砸倒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太用力了,把他们伤得太重了”。于是他想上前摁住劫匪,顺便看看对方伤势如何。
但是没想到,劫匪当时不但没有受伤,反而迅速从地上拿起小亮的自行车锁,边骂着边追打过来。
事后,小亮也担心自己是否出手太重了,网络上也响起了“见义勇为是否需要承担刑责”的争论。
“其实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也看到后来很多专家说这是正当防卫。但是我依然觉得,能不伤害对方总是最好的,即使是歹徒,他们也有家有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关于“现身”
“如果不出现,我觉得愧对这么多关注我的热心人”
面对舆论上的称赞和少数人的猜疑,作为当事人,“到底该不该出来说”一直让郭小亮很矛盾。
“我只想快快乐乐地工作。所以最初看到媒体大篇幅报道后,我很担心。于是向领导请假一个月。”但是因为年底工作很忙,酒店又同意帮小亮隐瞒,小亮又留了下来。后来酒店领导专门发文,对小亮及一起擒贼的两名保安进行了通报表扬。
“几乎所有同事都知道了,这又让我有些不安。”他甚至向酒店递了辞职报告。
同事们一方面尊重小亮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他卸下思想包袱。而小亮自己也一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关注着各种声音。
“有很多称赞,也有不少诋毁。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煎熬。最后我也想通了,不如出来说一说吧,让这件事情快些平息,也让我的心里早些平静。热心人的赞誉我真的担当不起。”
2010-01-07摘自《温州日报》刘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