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藏鱼
2008/10/15 00:00

  海蜇,温州人叫藏鱼,学名水母。在海上浮游时,其形酷似一顶张开的降落伞。上面高凸,平滑而软,人们把它加工起来,就叫海蜇皮;下有八腕,色泽淡红,被誉为鸡冠海蜇(即海蜇头)。
  海蜇浮游水面时,常为群虾所栖息,古有“水母目虾”之称,还说“虾儿给海蜇当眼”。群虾跳跃或潜入水中,即成了“入侵信号”,海蜇也随之“藏匿”,其现象被温州人称之为“藏鱼”。
  藏鱼以浙、闽产为上品,俗称南蜇。温州是南蜇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藏鱼皮出口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后期,菜市场尚能见到出口藏鱼皮修整下来的边,这种藏鱼边每500克供应价为0.27元。
  藏鱼的繁殖期在清明时节,沿海一带的海面,一团团藏鱼随波逐浪飘游,渔民纷纷出海捕捞。藏鱼的传统加工方法比较简易。从海中捞上后,割去伞盖下的触手部分,洗去泥沙,将紫红色的表皮(俗称藏鱼血,渔民常用来煮粉干招待客人)取下,再加食盐和明矾,使新鲜藏鱼脱水(藏鱼含水量极高,100公斤鲜藏鱼,只能制成3~4公斤藏鱼干皮),胶质变脆,便于运输与贮藏。
  藏鱼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中医认为,海蜇性味:咸、平、滑,入肝、肾。能“清热,化痰,消积,润肠。治痰嗽,哮喘,痞积胀满,大便燥结,脚肿,痰核。”清朝一五世同堂的老人编著《汇集经验》中,有用藏鱼、红枣同食,治疗手足发麻之说。近代科学家证明其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能。多吃藏鱼可以有“去尘积、清胃肠”的作用,不失是一种理想的食疗食品。
  藏鱼以皮片宽大,色白而透淡黄,无沙粒等杂物为佳品,入口脆嫩,久发(清水浸漂)不变其形。反之,皮子小而薄,色灰白、紫黄,有沙粒,入口韧软难以嚼碎,稍经热水一泡戓在调料中浸泡稍长,有软化感为次质。
  藏鱼在食用前须经水发,在冷水中浸泡,洗去沙粒,藉以清漂明矾、食盐的残留物,让藏鱼变成脆嫩。另一种是冷热水发,先用冷水浸泡,除咸味,洗去沙粒,切成丝状,然后将它放入沸水中,稍加搅拌使之受热均匀,藏鱼丝即卷曲变脆。还有一种方法,藏鱼浸发清漂、除杂后,放入热油锅中“过油”,藏鱼丝顷刻收缩卷曲,变得更加松脆。
  藏鱼食法主要是凉拌。盛在洁白的瓷盘中,堆成半月形或装盛满盘,鹅黄而水晶般的透亮藏鱼或浅琥珀色的藏鱼头,撒上碧绿葱丝,浇上几滴香油,那一丝丝或直或卷曲的藏鱼丝,滑爽、松脆又嚼而无渣的独特风味。

  谢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