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温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一)
编者按:金秋十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因其再次聚焦农村改革而备受瞩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解决“三农”难题,正是三中全会释放出的最强烈的政策信号。
在我市农村,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已经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农家乐红红火火发展的这几年里,也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和困境。如何使温州农家乐旅游业发展更加平稳顺畅,让农民在农家乐这第三产业中真正获得实惠?本报今起推出的系列报道将对此进行了探讨,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林乃鹏
秋风乍起,海风吹来有股冷飕飕的感觉。
面对冷清的店堂和微凉的天气,温州金海岸海鲜城农家乐的管理者徐博杰显得有些凄凉。他告诉记者: “旺季的时候这里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30多桌客人,而近几天周末一天才10桌客人。”
这家农家乐从2004年5月份开始经营,位于灵昆大桥连接灵昆岛的一头。当时,店老板是看中这里的地理优势,以及灵霓大堤通车后的丰富游客资源,才投资几百万建成这个占地60多亩的农家乐。
不过,并不是开了农家乐就能淘到金子。徐博杰说:“头一年因为农家乐少,这里地理条件好,生意确实很火爆,但是现在岛上农家乐多了,客流分流严重,特别是现在进入淡季,能维持住就不错了。”
他介绍,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仅仅厨师就有40多名,每天有100多桌生意。今年客户被分流,生意淡了,而物价却涨得厉害,光燃油上的花费,现在每个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00元成本。现在每个月的所有经营成本高达三四十万元,沉重的压力下,店里只能采取措施节省成本,包括对服务人员进行裁员,现在厨师和服务员只剩下十几个人。
在国庆黄金周旺季的时候,每天中午和下午都要应付30桌,厨师和服务员几乎都是脚不沾地,基本上处于疯狂劳动状态。而现在进入淡季生意差了,前几天高薪聘来的厨师长“不好意思”再拿工资,辞职了。“旺季的时候还能赚点钱,淡季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亏。”为了避免淡季亏得太厉害,去年底开始,到今年5月份前,这家店干脆歇业。“今年重新开张时投入的20万元成本,到现在还没赚回来呢?”徐博杰苦笑着说。他们打算等再过段时间,对这家店进行改造,以期明年旺季来临再博一下。
“忙时团团转,闲时拍苍蝇”、“一年开店半年停”,受季节性冷热问题困扰的不止金海岸海鲜城农家乐一家。苍南渔寮旅游区农家乐经营户叶圣梓近日对记者说:“游泳旺季过后,现在客人几乎没有了,本地开农家乐的人有的转行捕鱼,有的外出务工。”在旺季的一般时间(除周六外),这家农家乐的住房价格为每间150元,但在淡季,只有80元。即便如此,因为天凉后远道而来的客人少,他们也很难揽到生意。
温州山清水秀,民俗纷呈,旅游和特色美食资源十分丰富。当农家乐的风从外地“吹”入温州后,近年来许多人张罗起了农家乐。因此,依靠山水田园风光资源发展起来的农家乐,遍地开花,为市民休闲消费提供了新去处,也鼓了不少农民的腰包。
根据市农办统计,今年1至9月份,全市共有55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493家经营户,9626名从业人员,总投资规模7.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
与此同时,市民对游农家乐兴致盎然,吃农家菜成了时尚。市农办统计的信息显示,仅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就接待游客707.2万人次。按我市人口约750万人算,约等于每人游过一次农家乐。
然而,在农民爱开农家乐,市民喜欢农家乐的同时,农家乐怎么开才能一年四季常“乐”?怎么经营才能更吸引消费者?
市农办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林绳权认为,农家乐要发展好,特色、定位、管理十分重要。市饭店与餐饮协会秘书长林崇海则认为,我市农家乐之所以“靠天吃饭”,季节性变化大,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市农家乐发展不完善,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归根到底,这和缺乏规划有关系。要发展好我市农家乐,不妨从我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出发,对全市农家乐进行规范、系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