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名厨同台掌勺演绎瓯菜变迁
花生肚
八宝鸭
清汤白丸
90年代的黄鱼加水果,造型要漂亮
香煎鱼皮
虾子酱蒸江蟹
如今的黄鱼要原味,烹饪回归简单
从盐、醋、味精到百样调味,从传统老三样到百花齐放,从默默无闻的菜系到全国知名……新中国成立60年,瓯菜又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9月29日,中国瓯菜研究会在五马鸿景大酒店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厨艺展示,由温州老中青三代大厨现场掌勺各个时期的代表菜,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反映瓯菜这60年的变迁。
50年代——80年代中期
特点:大鱼大肉是好菜, 仅用盐、酒、醋、味精等基础调料,烹饪繁复费时
代表菜:马铃黄鱼 花生肚 八宝鸭 三丝敲鱼
王成山、叶国光、陈长兴、黄云波等作为老一辈厨师的代表,年纪都已六七十岁,原本已“封刀”多年,在这意义非凡的国庆60周年前夕,他们重新操刀掌勺,再现温州老菜。
“马铃黄鱼”,相信很多温州人都没见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过,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人们下馆子时的一道压轴菜。王成山是温州酒家第一代厨师,他在现场烹饪了这道绝迹多年的老菜:用猪油膜将黄鱼肉、马蹄、香菇等包住,一段段包扎,然后油炸,形似一个个马铃,故而得名。原山外楼经理叶国光则制作了当时酒席名菜——花生肚,在那个“穷人吃黄鱼、富人吃猪肉”的年代,能美美地吃上一个猪肚,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份卖到3-5元,按当时的物价那是相当贵。紧接着,原华大利副经理陈长兴烹调八宝鸭,只见他三两下就将整只鸭子剔肉去骨掏空,仅剩一张完好无损的鸭皮,如此手艺,令人惊叹!然后塞进火腿、莲子等八宝蒸制油炸。最后,黄云波烹饪了一道历史悠久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老菜——三丝敲鱼。
这些老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彰显着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大鱼大肉的渴望。同时工艺繁复,需慢工出细活。今天重新品尝,它们依旧美味,就如聆听老歌,还是那么经典。
50年代的黄鱼,做工复杂,一颗颗似马铃
(青鸟)
逝去的温州味道
有人说,美食里含有记忆。在这60周年国庆前夕,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些早已消逝的温州味道,它们承载着一段历史,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酱油拌饭
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孩都吃过这种酱油拌饭,用刚刚蒸出来的新鲜饭,倒上酱油、猪油一拌,那叫一个香,那叫一个可口!即便厌食的小孩,也可以因此将一碗饭迅速扒拉掉。今天的猪油没有那时的香,酱油没有那时的好,所以怎么也整不出当时酱油拌饭的那个味了。
如今一些大酒店推出价格不菲的鲍汁捞饭,或许前身就是酱油拌饭,价格贵了几百倍,而味道——觉得还是酱油拌饭好吃!
酒心巧克力
在那零食并不多见的年代,酒心巧克力华丽丽地登场,以其洋派的外形、美妙的口感深深地虏获小朋友们的心。亲戚来访,如能送上一盒酒心巧克力,就可以开心一整天。形状为一个个MiNi酒瓶,小店里1毛钱一个。一咬,巧克力裹着液体,味道好极了。酒香、巧克力香融在一起,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很in的小食,可是,酒心巧克力,你又在哪里?
热水瓶焖粥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宿舍条件艰苦,连烧个电磁炉都很奢侈,于是流行起了一种热水瓶焖粥,将一小把米放在热水瓶里焖上几个小时,就会焖出一瓶子热气腾腾的粥。不费煤气不费电,外加保温,用时下的话说是“很环保”。
自制锅巴
以前家里人多,烧饭的时候故意多烧一些,烧久一些,这样锅底就留有焦饭了,拌上红糖,就是最美味的零食。后来超市里、餐厅里也出现了这种焦饭,它的名字叫“锅巴”,虽然做得更精细了,但觉得还是没有自家的香!
牙蛳
每逢清明节,街头小巷卖牙蛳的特别多,这是一种细小锥形海螺,只有瓜子那么大,味道却很鲜美,价格也很便宜。据说清明节之前的最肥,小孩吃了可以坚固牙齿,明目清神。买上一袋吮吮吸吸,特有味道,很多人还带着牙蛳看电影,就好比今天带爆米花。电影散场,唧唧喳喳踩着一路的牙蛳壳,好玩!
堆花蛋糕
上世纪80年代,公园路的集香居推出的“堆花奶油蛋糕”风靡一时,当时的温州人又哪里见过这么漂亮又好吃的奶油蛋糕?高峰期甚至要排队买蛋糕。能够吃上一块集香居的堆花奶油蛋糕,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小朋友最奢侈的享受!
麦乳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麦乳精,奶香麦香都很醇厚,比今天什么牛奶都要香。当时算是保健营养品,给家里老人孩子补身体喝,走亲访友,送一袋麦乳精也是挺有面子的。家里有小孩的,趁大人不在,偷偷用勺子挖起来直接放在嘴里干吃,香着呢。
黄鱼拌饭
这属于奶奶级别的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泛滥,比青菜还贱。有些人家在蒸饭时,下面搁米,上面搁一条野生大黄鱼,等饭熟了,鱼也熟了,用筷子拎起鱼头将鱼肉扒拉下来,跟饭拌在一起,并加老酒、盐、猪油,真是美味无比。一条两三斤的野生黄鱼,搁在今天,这一碗饭得多少钱呀。
(寒剑)
2009-09-30 摘自《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