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游轮”起航:乘风前行巧借箭
2009/09/12 00:00


——旅游业看转型谋升级之提升篇


  
    东瓯一方水土,孕育了丰泽山水、怡人美景。细数旅游资源,温州旅游景区面积约占全市国土资源面积的四分之一,数量和丰富度均为国内其他地方少有。
    名山、秀水、瀚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旅游特征,曾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山水诗一派便发轫于此。现今,又有了两张世界级的旅游名片——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生态示范区南麂岛。
    然而,丰厚的“家底”未能尽其所长,潜在的巨大优势仍旧有待发掘,温州旅游资源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真正拿得出手、一枝独秀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很少;引客容易留客难,致使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和经济综合效益均有待提高。
    如果说,不断探索谋求发展的温州旅游业,是一艘拥有丰沛资源的“游轮”,那么乘转型升级东风,借得发展提升之箭,则是旅游资源焕光彩、葆青春的一大关键。
    第一箭:借梯登高——产品升级开发精品
    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旅游产品开发尤其是旅游精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鲜明标志。
    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温州旅游业提出要实施特色精品战略,按照“组合型、高端化、体验式、娱乐性”的要求。今后,温州将突出重点,深度开发,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叫得响、在国外有影响的旅游知名品牌,提升温州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旅游产品“高”处走,趋势明显。
    温州大学旅游学者唐留雄曾经参与过温州旅游资源普查,他有这样的体会:“温州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特色,但是资源分布较散,缺乏包装一批拳头产品。”没有旅游精品的打造,就很难做火旅游市场。
  他认为,在旅游产品的包装上,追求“高品质”,应该采用“高要求”。大到景区整体规划,小到一条游步道的建造,设计之初,就应该立足高点,具有精品意识。还可以开展和外来知名旅游品牌的合作,借鉴香港、上海和“迪斯尼”联姻的经验,争取建成一两个集游乐、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项目,善借他人长梯,助力自身发展。
    同时,提升产品档次,还不能局限于单一景区景点的美化改造,而应该具有全局眼光,将行娱游购等多种要素同时纳入产品的升级中。唐留雄认为,如雁荡山、楠溪江这些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景区,应当争取将景区综合化,争取打造如丽江古镇、阳朔等类似的“旅游城镇”,树立地标式项目。
    而旅游发展大会也传递这样的信息:今后“一核、两带、四板块”的旅游发展格局将被加快构筑。旅游开发的策略将从量的扩张阶段转入质的提升阶段,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和重点旅游项目。
    第二箭:借风扬帆 ——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除了丰富的景观资源,温州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诗发祥地”、“南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遗”珠玉迭出。一项旅游产品,如果借助好文化这股强劲之风,将加速其品质的提升和推广的速度。
    目前正进一步讨论中的《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透露了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的重视,其中就提到加快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戏曲、武术和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一批古迹遗址、名人故居、历史街区等文化场所等办法。
    “旅游没有文化显得苍白,文化没有旅游缺乏载体。”现担任洞头县旅游顾问、作家邱国鹰,这样来描述旅游和文化之间息息相依的关系。他告诉记者,洞头望海楼的建成,便是旅游和文化结合的产物。“望海楼有史可循,可追溯至南北朝,时任永嘉郡守颜延之所筑,曾经就是文人墨客凭海览胜的绝佳之处。”
    在邱国鹰看来,发掘本土文化来提升旅游内涵,是对文化的一种“活”的传承,而文化对旅游的渗透,又将带来一系列的产业附加值。如望海楼主楼于2007年6月开放至今,两年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0万人次,创社会旅游总收入近亿元。而今年2月在我市举行的“拦街福”,历时12天,在“旅游激活文化,文化包装旅游”的有效互动下,创造了50万人次“逛街”的成绩。
    “现在提倡发展大旅游,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很广的概念。”邱国鹰认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可以扩展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上。譬如雁荡山景区的人文历史融入自然景观,洞头东海民间传说融入海洋特产、江心屿的诗词情怀衍生文艺演出、永嘉的古村民俗开发娱乐互动……
    无独有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8月对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中期评估时,对雁荡山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艺术有机结合表示了赞赏,建议继续增加文化艺术和地质公园的联系。这恰恰也反映了文化提升旅游产品内涵的全球性共识。
    第三箭:借网捕鱼 ——软件硬件同步建设
    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和诸永高速公路即将陆续通车,交通圈的打通犹如一把双刃剑,把游客送来,也将问题引出:温州旅游业,如何应对新交通模式下的游客潮。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就明确指出过,今后要围绕提升温州旅游的承载力,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
    硬件为经,服务为纬,软硬件的同步建设织成的“大网”将是“留客”之本。
    放眼看,雁荡山“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在手,却缺乏与之规格相匹配的高星级饭店,住宿、餐饮接待能力有限;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岛屿”,又属“联合国生态示范区”的南麂列岛,也面临游客多却只能入住简陋旅社的尴尬;楠溪江沿线美景星罗棋布,却因缺少优质的通景公路、停车场、度假酒店难以发挥产业优势……
    显而易见,要体现“行”和“游”的便捷性,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线路组织、旅游交通运力提升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体系迫在眉睫。此外,市旅游局透露,接下来,全市各地将以旅游星级饭店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型高星级酒店,引进和规范一批品牌连锁酒店,并争取建设一批以景区为依托的配套娱乐设施和娱乐项目,推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旅游购物网点。
    同步跟上的还有涉旅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的服务理念的强化。用优质的服务来发展旅游品牌,树立城市形象也是“留客”不可或缺的条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柯厅敏,一直担任市旅游行风监督员,她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要提升温州旅游的软实力,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努力给该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

2009-09-12摘自《温州日报》/林赛君 叶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