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电话:0577-88865061 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凸显亮点:大旅游撬动大市场
2009/09/12 00:00


——旅游业看转型谋升级之发展篇

 
  
    曾几何时,游山玩水已经不是普通百姓难以实现的心愿,而变成了周末假日十分平常的休闲选择。
    曾几何时,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人们更喜欢在休闲度假中慢慢品尝山水文化的韵味。
    曾几何时,大山名川、名胜古迹已经不是唯一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深入企业,寻求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旅游观念悄然改变,旅游业也由此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从单纯的观光游览,到度假游憩、会展商务、乡村休闲、个性体验,旅游产品日益多元化、综合化。其中,商务旅游、乡村旅游、创意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大旅游,带着全民参与的积极和热情,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撬动着大市场。
    200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2500万人次,同年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233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9.8%。
    商务旅游:经贸活动注入发展动力
    温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什么?
    在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中,温州经济、商务会展和休闲购物构成的商务资源,认知比例为37.5%,高居首位;自然观光所占比例为18%,居于其次。这一结果,在另外一次抽样调查中又得到证实。数据显示,来温州的海外旅游者中,商务旅游游客占总人数的48.3%,国内游客中,以商务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游客所占比例也最高。
    的确,投资贸易、研讨会展等频繁的商务活动,给发展中的温州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商务旅游具有消费高、停留时间长、无季节性的特点。据统计,全球每年旅游业收入中,有一成以上属于企业的商旅支出,利润率高达20%-30%,远远超过普通观光游。此外,商务旅游带动的不仅是游客流,还有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温州是一座商业气息浓郁的城市,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又将温州经济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范围,频繁的商贸活动使温州具有开展商务旅游的先天优势。”市旅游局局长张纯洁认为,商务旅游是温州旅游的特色产品,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
    然而,发展商务旅游,光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同为首批国家级5A景区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和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前两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亿元和4.2亿元,雁荡山景区只有5071万元。为什么?关键在于温州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忽视了游客来温州的商务、购物、修学、文化、娱乐、社交方面的休闲游憩需求,导致游客只能在温州市参与短时间的观光游览活动,留下的仅仅是“门票经济”。
    其实,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产业链上游可推动交通、通信、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下游可拉动文化、现代农业、商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只有提升旅游业以及与之相关产业整体的水平,才能真正打造出高品位综合性山水旅游品牌,满足更多旅游者尤其是商务旅游者的需求。
    乡村旅游:大众休闲带来无限商机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田园景、享休闲乐”,随着旅游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喜欢欣赏家门口的风景,乡村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
    永嘉茗岙乡的村民胡建馨就是受益者之一。2006年,瞅准美丽乡村的商机,胡建馨在“花”上做起了大文章,依靠油菜花和梯田山地,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名为“梯田庄园”的农家乐。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油菜花、体验乡村风情的同时,也让原本藏在“深闺”的农家土特产身价倍增。在胡建馨之后,茗岙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花经济”不仅富了村民,也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交通、饮水、环境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厕所、公共标识、电视、电话等服务设施不断得到完善,老农、村妇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充分吸纳,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用胡建馨话说,乡村旅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某一个人、某一户家庭,而是整个乡村。
    像茗岙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洞头县东屏镇东岙村、瑞安市高楼乡大京村、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平阳县的西湾跳头村……至去年底,全市已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559个,经营户1437户,从业人员9347人,接待游客914.5万人,营业收入4.76亿元。
    当乡村旅游的浪潮扑面而来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的,除了无限的商机,还有发展的瓶颈,如经营项目单一、规模偏小、服务质量不高、产业联动不强、文化内涵不够等。“乡村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农家乐,而是要按照市场需求,注重特色内涵,并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市农办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林绳权告诉记者,当前,温州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各种形式中,美味佳肴型占57%,民俗文化型只有3%。因此,农耕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和农家乐与农业产业联系不紧,是温州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层次有待提升的直观表现。
    创意旅游:奇思妙想蕴含发展潜力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跨越了资源竞争阶段,进入创意竞争时代。只有源源不断的金点子、新创意,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市场需求,才能更美地演绎旅游的精彩。
    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变废为宝”。北京“798”、上海“8号桥”,都是由废旧的厂房和建筑“改装”而来的旅游景点。同样通过包装,鹿城朔门街等破旧的街巷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成为都市里独特的风景线。
    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无中生有”。企业原本是工业生产的地方,但温州抓住了各地游客对温州经济的好奇心理,推出了民营经济探秘游,颇为红火,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考察团、学习团。
    一个好的创意可以“点石成金”。借助历史文人的文化积淀,鹿城将江心屿定位为“诗之岛”,并通过金秋文化节吸引文人墨客上岛写诗创作,使得百年孤屿更显出诗情画意。
    层出不穷的新点子,赋予了传统旅游产品新内涵;奇思妙想的新创意,激活了广大市民的旅游热情。旅游经济是一种眼球经济、形象经济。温州旅游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要创意先行,要将创意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哪怕只是一个精彩的旅游宣传口号、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
    去年9月,以“创新创意创造”为主题的中国•温州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我市召开。为了加快温州创意旅游的发展,市旅游局首次参与举办该届博览会,通过搭建区域性创意旅游交流与合作平台,努力把温州创意旅游引向深入,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相信,只要创意无限,旅游业的发展就魅力无限。据国际旅游联合会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相关消费达到2万亿欧元,旅游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009-09-06 摘自《温州日报》/叶小静 林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