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菜传说>>>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温州地区商业部门工作,单位要接待上海二商局“取经团”,我被叫去当了“翻译”。
“取经团”一行有七八位,是乘轮船到达温州的。他们上岸后,随我们一起步行到温州旅馆。此时,接近中午,一路走来,见家家户户围着桌子对着主菜下箸,似乎吃得津津有味。他们边走边议论开来,在吃“面条”?不像。难道家家户户都在过生日?不会吧!
又看见沿街几家主妇,面朝明窗,用木槌不断地在敲打,木槌落在砧板上,不时地传出“笃笃笃”的声音,他们不解,又议论了一通,但终究未能得出结论。
“取经团”首访的是温州酒家,提出要观摩三丝敲鱼的制作全过程。来访者中不乏有高级厨师。
在温州酒家,主厨首先介绍了如何制作三丝敲鱼。主料的鱼肉,突出鲜字;辅料淀粉要洁白;还要敲成薄而均匀。这样的“敲鱼”,才显出“白如玉,薄似纸”;“三丝”,要红(如火腿丝)、黄(如笋丝)、绿相间,才能与白(敲鱼)相映成趣;汤,要清,以鸡汤为高汤,少或不加味精为妙。在参观了制作的全过程后,客人谦逊地、十分认真仿样了一遍。主客对“仿品”都表示赞赏。他们经过实践,方知沿途的景象是在吃“敲鱼”和制作“敲鱼”。恍然大悟,温州是“敲鱼”之乡,“敲鱼”无处不在。客人很欢喜刨根,一定要我们介绍温州敲鱼的历史与由来。
据温州酒家主厨介绍,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人乘船去福建办事,发现渔船旁有许多黄色的鱼,鳞光闪闪,原来是渔翁捕捞上来的黄鱼。于是将鱼去头、剥皮、挖内脏,再将鱼肉剁成片片,放在船舷上,用木槌将鱼肉捶打成片片薄饼状的圆片,放在船上晾晒干。船上的渔翁把这些“鱼片”剪丝煮汤,没想到美味异常。此后,渔翁仿照此法,制成敲鱼,逢人诉说。久而久之,敲鱼就成了家家户户的菜肴,温州敲鱼就这样被流传下来,成为著名的瓯菜之一。
客人回沪后,着手推出了“鱼燕”(即温州敲鱼),与“肉燕”(福建名产肉燕皮)相对应。
谢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