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鲜”是瓯菜中较早的品种之一。在温州出名的要数永嘉场(永强,旧时省设永嘉盐场)寺前街的“三鲜”,它与这里“皮薄、馅多、味鲜、汤清”而著称的馄饨齐名。
永强是个“潮涨吃鲜”的地方,“三鲜”的原料大多是刚刚“潮涨上来”的,所以不仅仅是味鲜,而且量多。“三鲜”在当地以点心为主,兼作菜肴。店家售卖的“三鲜”分量“实盏”,顾客常常吃不完而剩下。店主是一个有心人,觉得这样下去,倒掉的不仅仅是浪费,怕生意也会慢慢地被“倒掉”。于是再三思考后,决定推出新的卖法。顾客可以买半碗,还可以吃多少买多少。新的卖法推出以后,生意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增加了慕名前来尝鲜的客人,门庭若市,令店主应接不暇。时间一久,人们习惯把“半碗三鲜”叫成了“半三鲜”。“半三鲜”也就成了名字。久而久之,店名却被人们遗忘了。一碗“半三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卖两、三角人民币一碗,令人们倍感亲切、实惠。
“三鲜”深受市民青睐,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家里临时来了客人,添加菜肴会首选“三鲜”。到餐馆买一碗现成的,十分方便。它又是市民过年过节(特别中秋、国庆)的当家主菜。家家户户的年夜饭,也少不了它。因此,在廿四夜以前,市区饮食业纷纷在店门口设立售卖专摊。“三鲜”被一碗叠着一碗,重重叠叠,堆叠成了鳌山,也成了一处处五彩缤纷又十分热闹的“盆景”。可食、可赏!令人难以忘怀。
“三鲜”其实并非仅仅由三样菜组成,它以肉丸、鱼圆、泡胶(鱼鳔或肉皮)为主。厨师们为了突出“鲜”字,又在其中添加了少量的鱼排、猪肚片、猪腰花、虾米(鲜虾)、墨鱼等等,还佐以茭白、荸荠白、香菇、木耳、菜心、红菜(胡萝卜)等。由于入馔的品种较多,人们又叫它为“什锦三鲜”。
红黄蓝白黑,相映成趣的“三鲜”,其特点:汤清、味鲜,花样多,数量多,又色香味俱全。在市区,“三鲜”的吃法是多样的,有“三鲜汤”、“炒三鲜”和“三鲜砂锅”。如果讲究一点,用靑炭充当能源的紫铜暖锅“三鲜”就是上品的了,并以青光粉丝作底,尽显温州地方特色。俗语说:“铜钿多,吃暖锅”,有人说是由吃“三鲜”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