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丸
俗称“鱼羹”,用鲜鱼肉配番薯粉,再加姜末、少许老酒、葱花等加工而成。可捏成不规则的小块状直接放在烧开的汤里煮,也可先放在蒸笼中蒸熟再放在挠开的汤里煮,还有先煎熟后再放在烧开的汤里煮。是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矮人松糕
松糕,即白糖肥肉松糕。制作此点心的老师傅个子很矮,故称“矮人松糕”。早在1943年抗战后期,他在五马街口设摊,边炊边卖很是出名。此点心选用当年纯糯米,拌以猪臀肌肥肉丁(肉先加盐腌渍20天)、上等桂花和白糖。此点心特点是松软绵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老少皆宜。
长人馄饨
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经营馄饨担,沿街叫卖。抗战胜 利后,市区解放北路五马街口形成金纱市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馄饨担便固定下来,摆在铁井栏口经营。他制作精细,馄饨皮很薄,用碱适当,馅肉用新鲜瘦肉。盖料更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见底,受人欢迎。由于他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其特点是汤清味鲜,形似花朵,美味爽口。
温州素面:像婚姻一样甘醇香浓
这是一道伴郎强烈推荐的菜。说实话,那时吃完鱼丸米线时,我们已经挺饱了,基本不想再点什么了。不过,好客的伴郎还是趁我们不注意时,点了一碗温州素面,说是一定要尝尝,非常特别。如此盛情难却,自然是要尝上两口的。这素面端上来时,迎面而来的竟是浓郁的黄酒味,闻之欲醉。这样煮面的方式,可是头一次瞧见。尝了一口,独特的甘醇滋味立刻让我有些欲罢不能,虽然很撑,但还是连吃了三小碗。这素面的面条也十分独特,虽然如棉线般细长,但却十分有韧劲。(素面其实是用米做的,一般在家乡是只有产妇做月子才有的吃,是调理身体的绝佳美食~当然吃的是甜味的,配料极其简单只有姜末和红糖)
灯盏糕:像婚姻一样脆甜爽口
另一个温州特色小吃———灯盏糕。它是一种用面粉与米粉混合的粉浆,包上馅料放在油里炸熟的糕点。据说,清光绪年间温州有姓陈的兄弟二人,在市区东门陡门头路亭制卖一种形似灯盏的点心,形似灯盏,独具风味,一时名声大振,便被称为“灯盏糕”。看着小吃街里的师傅现场制作灯盏糕,那可是个功夫活:先在一个大汤勺里铺一层面浆,用白萝卜丝将汤勺填满,再盖上一层面浆。那面浆是恰到好处的,看起来挺稀,明摆着溢到汤勺外面却流不下来。这样弄完以后,就把汤勺伸到沸油底下,那声音是最好听的,“兹啦”一声响,香气就冒出来了。灯盏糕在油里炸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翻了。把汤勺提起来。微颤几下,把油甩掉,再猛地一拎,灯盏糕就在半空中转了一个身,然后稳稳地落回到勺子里。这样高水准制成的灯盏糕,味道自然不同凡响,外皮酥松脆甜,肉馅则煞是爽口
番薯黄夹
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给它取名,于是乎只好把方言直接翻译过来了^_^表见怪哈。它如其名:主料包括了煮熟的番薯和番薯粉.两者和在一起就成了黄黄的外套夹了~而内陷当然是温州人爱吃的海鲜了,一般会用带鱼肉和酸菜,豆腐粒~包好以后入锅蒸熟~热气腾腾的番薯黄夹~~(偶流哈喇子了^_^)金灿灿的外皮儿弹性十足,嚼劲十足~配着带鱼,酸菜香的内馅哇塞~好好吃~
炊饭
这是我高中时期最美最美的回忆了,三年的高中生活每天早上风雨无阻都要到学校边上的一个茅屋里享受炊饭给我的美味~纯糯米用热气蒸,炊熟后,盛一小碗~打住先~美味的源泉-汤开始上场了:用香菇末,肉末,葱段,……(店主的秘方~)浇在饭上顿时香味扑鼻~这时候先别急着吃饭~先喝口豆腐脑~(区别来了:北方的豆腐脑是糙的,厚厚的一块且浇卤的~在东北生活了4年还是不习惯吃却越发想念家乡那嫩嫩的,滑滑的甜甜的加点薄荷香的豆腐脑)润完嗓子后哈哈开动了~一早的好心情由此开始了^_^
鱼面
制鱼面,先是刮取黄鱼、鳗鱼等色白质细的鱼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挂面、细丝面等形式,晒干收存,用时入汤煮,则柔滑如面,味鲜爽口,通常则用鱼圆和面合煮,称“鱼圆面”。鱼皮馄饨用色白细腻的鱼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饺子皮大小,裹以肉馅,捏成荷花形状,或蒸熟备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调味食用,俗称“鱼皮馄饨”。吃起来鱼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鲜爽口。
鱼饼
温州鱼饼早在民国十年(1921)就已出名。当时,永强沙村人周阿实专卖鱼饼。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长条,放在蒸笼里蒸熟,而后再放在油锅里去炸,人们称他为“鱼饼实”。现在鱼饼制作法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做时先刮取黄鱼、带鱼等少刺多肉的鱼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葱、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团,然后作饼形,或上蒸笼,或下油锅炸至焦黄再入锅炖熟,可单独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块煮,或切丝加佐料翻炒。
胶冻
是用石首鱼(即黄鱼)胶,煮化成薄浆状,放置冷却后成胶冻。食时切成小条,和以姜醋,其味鲜美。有小贩沿街叫卖,可作为小吃,也可用于筵席。
县前汤圆
县前汤圆店原名叫“郑德大”汤圆店。清朝咸丰年问开业,是温州最早的一家汤圆店。到1928-1938年间,县前头又办起“黄新发”、“知味圆”二家汤圆店,这三家汤圆店各有特色。“知味圆”的鲜肉汤圆味最好,其馅心都是肉冻做的,这种馅心经汤一煮即融化,咬开汤圆便有一口香汤流人口内;“寅新发”的豆沙汤圆、麻心汤圆,都用高级的花果牌香蕉精调味,味美可口。“郑德大”麻心汤圆馅的用料最为考究。1958年,这3家店并为一家,改名叫县前汤团店。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以前叫板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初时的板糕制作技术,其原料是糯米粉、白糖、桔饼、芝麻、饴糖和少量食盐。问世以后,颇受人们欢迎,畅销于市场。1931年问白象“公记”号南货店附属糕、饼工场生产的板糕在香味、质量诸方面遥遥领先,因而被命名为“公记”香糕,如今白象香糕不但保持传统工艺技术和配料制作,而且在包装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用草纸装的大包改为盒装。盒装香糕美观大方,又有地方特色。产品畅销于浙南地区各地市场,特别是温州及其所属的乐清、永嘉、瑞安、平阳、泰顺五县。还远销上海、香港,并由华侨带往国外。